健康 智能家居 長者

透視十年:預防式醫學應對人口老化

Erwin Huang

舉一個人人都明白的例子,就像《叮噹》的故事,大雄的後代由未來派遣機械貓叮噹到現代改寫先祖大雄失敗的「命運」,我們也希望科技能預言命運,讓我們可以作出正確的選擇。雖然暫時未見有機械貓的出現,但現時已有不少醫學檢查可以做到「預言」的效果。

去年九月,政府統計處發表《香港人口推算2009–2064》報告,預計未來二十年間香港的人口將會急速老化,六十五歲及以上長者的比例將由2014年的15%,在十年間上上升至23%,二十年後將會佔總人口30%。這是因為嬰兒潮出生的一群(Babyboomer)將會在二十年內進入退休年齡,這是所有華人地區,包括中國大陸、台灣、新加坡等都要面對的問題。日本、美國和一些西歐大國少我們幾年國共內戰,所以又早六七年面對嬰兒潮退休的問題。Babyboomer是戰後出生的一代,成長環境相對安穩,也享受過不錯的經濟增長和科技發展,所以壽命也較前一代長。他們退休後只算是「初老」(Young Old),人生只怕還要「捱」多十幾二十年。如果醫療服務不改革,這一大批長者將會為為整個醫療系統的重擔。

今日長者到醫院想換人工膝關節更平均需要等四年多,醫療系統本來就是「超額」提供服務!現在長者有近百萬都尚且要等,不久將來的二百多萬長者只怕即使願意付全額都一樣需要等。落實興建的醫院只有三間半(天水圍醫院、啟德醫院、港怡醫院和香港兒童醫院),就算加上擴建後的舊醫院,醫療系統一樣會被壓垮。

面對避無可避的人口老化問題,我們要「打定輸數」,為最壞的情况做準備,令醫療系統不至於「慘敗」。要做到這一點,公私營的醫護服務應逐步走向個人化預防醫學(Preventive and Personalised Medicine)的方向,為即將崩潰系統做足緩衝,亦令市民對老後生活安心,不畏衰老,活得平安。

救命之餘 最重要感到平安

香港人對醫護服務的想像仍然停留於「救急扶危」,但其實生和死只是物理層面的需求。「安心」是再上一層的心理需求,譬如相信一求救就有人會協助你;而「平安」則是最高層次,有關自我實現的追求——社會需要處理人民物理上的病痛和心理上對衰老的恐懼,我們才可以放心在有限的時間內追求生命的價值,而非營營役役滿足生存的需求。

就以「平安鐘」的服務為例,初初我們只是確保長者一按鐘就有人會安排救援,後來用上不同科技,又與政府不同部門合作,求助者按鐘後馬上分析他們在醫療系統和我們手中的健康紀錄,早一步在救護車到達前就知道要安排什麼服務。過程中,除了長者會對救援服務安心,他們的家人也可以安心出外工作,不怕因為漏接了一個電話而令父母失救。整體而言,使用「平安鐘」的家庭就可以在求救服務上感到平安。

然而如果想令整個社會平安,我們不應等到求救一刻才行動,更應該在求救之前就蒐集更多長者日常生活數據、健康評估報告等資料,分析後盡早處理潛在問題,甚至預早二十年預告發病,爭取更多時間規劃餘下的人生。

醫學界的「叮噹」:預防醫學

舉一個人人都明白的例子,就像《叮噹》的故事,大雄的後代由未來派遣機械貓叮噹到現代改寫先祖大雄失敗的「命運」,我們也希望科技能預言命運,讓我們可以作出正確的選擇。雖然暫時未見有機械貓的出現,但現時已有不少醫學檢查可以做到「預言」的效果。例如鼻咽癌的EPV病毒基因測試,檢測準確度達95%;又例如發病率及死亡率在癌症中排第二位的腸癌,也可以透過定期大腸鏡檢查並無創切除85%會演變成癌症的腸瘜肉。如果可以一早知道自己會發病,及早治療、改善生活習慣,就可以延遲甚至避免發病,為家庭或政府節省幾十萬手術費開支。另一方面,潛在患者又可以花多一點時間與家人相處,或者把更多時間花在自己的夢想之上。

道理當然大家都明白,但我們往往過分樂觀又怕麻煩,覺得病痛一定和自己無關,所以覺得檢查可以等「得閒」才慢慢做,結果一等就等到發病。但假如醫療系統可以利用類似Google搜尋引擎的技術,用大數據分析你的生活作息、體重血壓、家庭病史,而且將醫學建議同步到你的流動裝置上,情况就可能不同了。如果有日你在智能電話上收到通知,例如「你的肝功能只餘下13%,請盡快到醫院接受治療」、「腸癌已經在一則報告中標註你,立即查看」、或者「你正在進食鹹魚,你的家族病史顯示你有35%患癌風險,你可能會對『鼻咽癌』的資料感到興趣」等等,你還敢不預約檢查嗎?澳洲一項調查就顯示,同一批心臟病康復者中,不時接收來自醫護人員的文字信息提醒的一群比沒有接收的對照群組(Control Group)更能維持較低血壓、較少脂肪、較低膽固醇水平,而且更加活躍和傾向戒煙。一對一透過網絡連接的遠程醫療服務(Telemedicine),配合長期監測生命徵象,的確可能督促繁忙的香港人抽空做檢查。

電腦運算「個人化」服務

生命徵象監測是預防醫學的一大重點。以前我們必須到醫院或醫療中心做測試,但憑着網絡、物聯網、穿戴式裝置和健康應用程式等技術,不久將來我們應該可以家中或者在樓下診所做到類似的功能。不少外國的科技巨頭近年已經積極研究家用護理的物聯網,到時只要在家中安裝不同智能感應器,醫護人員就可以全方位監察使用者的作息改變,例如睡眠有否增減?夜間如廁的次數可有變得頻繁?然後根據結果建議適合的檢查,持續調控療程和藥物配方。如果你有佩載智能手表,醫護人員更可以檢測你的心跳、呼吸率、皮膚溫度等等的狀况。這些資料都可以實時傳輸到遠端醫療中心,再由你的個人護士、醫生分析,並用容易明白的方式呈現數據的含意。由專家直接提出意見,你就不敢看輕潛在風險,開始積極處理,或者增加保險額度。

另外,個人化醫護服務亦可以提供更針對性的處方。現在的治療方法是,診症後知道病名,如感冒,醫生就會建議你服用A抗生素兩個星期,覆診發現沒有效用就會試另一款。系統用一個方法處理所有人的症狀,其實不夠針對性,但卻能受惠於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s)。這種以人群為基本(Population-based)的處方方法是因為醫生缺乏病徵以外的詳細資料,所以只能逐步調校用藥。但由於雲端運算平台的功能愈來愈強大,更多元、更深入的病史,甚至基因序列也可以以低成本錄入資料庫。醫生對病人的了解更多,可以預期針對個人需要的處方會愈來愈常見。

老年問題要盡早解決

你可能會覺得個人化預防醫療服務的成本會很高,但其實這類醫療可以大大減低使用者和整個社會的時間、金錢或社會成本。就以「通波仔」手術(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為例,在私家醫院進行約需十多萬,在公營醫院進行則可省下數萬元的手術費;但如果你在中年的時候已知道自己傾向發病,盡量調節生活習慣,減少需要「通波仔」的可能性,又或者在「通波仔」後透過個人化醫療服務進行術後康復治療,減少第二第三次病發的風險,幾萬幾萬的節省下來其實十分划算。而且預防醫學不佔牀位、不用排隊,能夠有效為醫療系統減壓,避過這二十年的babyboomer人口老化集中期。

更好的感應器、更好的健康教育,就可以有更好的預防措施,在「大病」初現徵兆時開始治癒。小家庭和政府要處理癌症、高血壓、心臟病等「大病」的成本很高,電腦掃描、開刀、持續評估等等樣樣都要錢,但如果一早——甚至在DNA階段已開始處理,延後十年二十年發病,對社會、個人和醫療系統的成本都有好處。不單使用的資源可以減少,病人更可以在最有消費能力的時候進行治療,情感上的負擔也更少,保險費也可以下調。

立法保護醫療資料

以上醫療科技由於涉及不同家用智能裝置和應用程式,政府難以獨自承擔研發和處理有關數據的工作,私營企業必然會加入市場提供服務。不過由於過程中需要收集大量用戶資料,當中甚至包括生活習慣、位處私密地點如廁所、睡房的感應器,因此資訊安全和個人資料的處理方面必須謹慎處理。政、商、科技界需要討論和修訂保護相關醫療資料的私隱條例,例如:分析大數據的從業員是否劃分為醫護提供者,可參閱和處理資料?不記名醫療數據可否對外開放,鼓勵科技界設計產品和應用程式?資料可否由有經驗的國外醫療科技公司處理、寄存?公私營醫療機構與私營科技公司可否共享各自收集的數據?部分敏感資料,如實時位置和廁所的感應器,可否在危急關頭獲豁免使用?如果處理數據的行為不獲法律保障,私營企業只怕會在發展科技的路上綁手綁腳。

由政府推行,協助公私營醫療機構分享病人資料的「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由起草到立法會通過前後一共花費七年,去年夏天才落實執行。如果香港以同樣的效率推行醫療科技,即使外國已經有可以應用的程式和智能裝置,只怕babyboomer都要等到滿頭白髮才可以享用個人化醫護服務,到時醫院已經人山人海!人口老化問題不可等到「老人」出現才處理,病痛也不可在送醫時才治療。今日就要開始解決人口老化問題,第一步,可能就是修訂因醫療目的而收集和使用個人資料的條例。

銀髮市場機會處處

人口老化是香港社會的重大難題,未來達三分一人口的銀髮族更是消費能力極高的族群。雖然如此,市場上仍然空白,仍未有針對長者顧客的品牌在本港出現,可謂商機處處。另外,教育程度良好的babyboomer即使退休,餘下的十多年可能也是發展才能的時機。只要社會能令市民感到平安,不為老、病、死擔驚受怕,年輕的一群就可以放心拼搏,長者更可以活用晚年的自由時間追求自己的理想。老後人生,其實依然遍佈機會;人口老化,也可以為政府帶來「經濟貢獻」,甚至造就「就業機會」。

(原文刊於2016/07/31 明報|副刊)

(編按:電影《十年》以想像香港十年,一石擊起千重浪。電影以「為時未晚」四字作結,提醒決志,寓意希望。想像十年,如果不想香港繼續失去,現在可以做什麼去挽救?討論要如何開展?本系列希望廣納社會各界賢能,從政治經濟社會多方切入,執數據與調研觀察抽絲剝繭,到底為時已晚抑或未晚,未晚的話又該做什麼。))

Leave a Comment